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榨菜指数非笑谈,唤来政策好下饭 “榨菜指数”背后是城镇化的血雨腥风

发表于2013-08-12

榨菜,不只是一包榨菜,它还可以是观察中国农民工大军迁移的风向标。据报道,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的官员敏锐地嗅觉到:城市常住人口对方便面、榨菜等食品消费量一般是恒定的,一个地区榨菜的销量变化主要由流动人口造成,比如某榨菜企业在华南地区销售份额从2007年的49%下滑到2011年的30%,说明华南地区人口流出速度快。根据这个“榨菜指数”可以判断,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正在从珠三角、长三角撤离,这成为城镇化规划布局里新的动向。(8月11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
人口流动大趋势,榨菜竟先知。消息一出,网民们又笑了,堂堂发改委,咋这么没谱没科学性,出台政策难道只会听榨菜的。调笑归调笑,榨菜指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,还是一个严肃的真命题。如果说榨菜指数疑似一个不很靠谱的指标的话,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发布的《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》,能从数字上与“榨菜指标”高度吻合,恐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。根据这个报告,2012年全国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,回流趋势明显。步入中年、文化程度低、劳动技能差是大部分回流农民工群体的突出特点——我们的感觉与感受,何尝不如此?

亿万劳动人群的大迁徙,如何跟踪关注,如何配套服务,是远比如何调配市场卖好榨菜重要得多的话题。当下的劳动者迁徙,基本是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流动的,哪里有机会,哪里生活成本低,哪里能多挣来钱,就到哪里去。正是这种劳动者自由迁徙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,推升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。但随着社会变迁、经济结构调整,事情正在起变化,东南沿海的机会越来越少,背井离乡越来越“不划算”,回乡守土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,矛盾就在于:发达地区在“享受过好处”之后,会认为减少了安置外来人口的压力,不失一件好事;但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,没有享受多少前些年劳动大军的“红利”,现在却面临强大回流人口、就业、医疗、治安、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,会觉得“亏得很”甚至有抱怨牢骚。

回到故乡的农民工愕然发现:他们的土地可能被拆迁征用了,村庄可能被化工厂污染了,乡镇中可能早已在一再合并中遥距数公里,挣钱养家的机会只能在省会大城市找寻,看个病买个药也要颠簸折腾一番……市场无形的手,已经将他们推到无所适从的边缘,远非个体奋争,便可以求解。何以解忧?唯有顶层设计、政策统筹,靠对群体的改革布局,实现群体生存的呵护。犹如有人调侃,“榨菜指数”潜台词是吃榨菜是“吊丝”的专利,可光吃榨菜的农民工们如何不营养不良?所以,农民工的迁移,不能像流动的榨菜销量一般,完全听之任之,政策再不积极站位,老这么吃低水平的“榨菜”,我们的社会也会营养不良的。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,听起来就很头疼,但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去做,因为营养不良的社会又谈何崛起,又如何能孕育梦想?

不管是户籍改革政策、财政收支政策,还是社会保障政策,排在第一位的出发点与归宿点,就是以人为本的思维与劳动者的当务之需。唯有放弃短视的GDP指数追求,唯有放弃狭隘的区域省份自利视角,放置于中国社会改革的宏观布局当中,才能尽可能地触摸这个命题,在复杂系统的工程中形成协调之力,让转移回乡的农民工大军,安稳地“软着陆”,而不是重重地再跌一跤。榨菜指数非笑谈,唤来“政策”好下饭——在转型期的中国,在亏欠底层劳动者已然太多太久了的当下,光盯着榨菜指标,看到了农民工大军随着产业转移而普遍性的迁徙是远远不够的,给这些飘零的“榨菜”,准备好赖以生存的一碗碗政策米饭,让他们迁到哪里,能够落根到哪里,生存在哪里,幸福地生活在哪里,才是致力于民本的政府不可推卸的民生责任。



 

国家发改委官员通过观察榨菜销量发现,农民工大军正从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地区撤离,并起草《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。即将出台的“规划”将对农民工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约束性指标,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、医保、社保、等公共服务必须全面覆盖。这对于可能有几千万劳务回流大军的省份来说,是个巨大的挑战。(8月11日《长江商报》)

“榨菜指数”和内裤指数、口红理论一样,只是一种非正式的经济指数,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趋势和走向。榨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,因为它是农民工等流动大军的主食,消费量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出现巨大波动。但一个简单明白的指数,并不总是带来好消息,榨菜背后隐藏着城镇化的血雨腥风。

首先,“榨菜指数”除了证明农民工的流动趋势,也说明农民工这些年的生活质量一直在底线徘徊。的确,现在部分农民工月薪并不少,甚至已经超过大学毕业生,但由于工作的季节性明显,导致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只有1800元,只比各地的最低工资稍高一些。这样的工资水平只能糊口,还达不到养家的经济水平。这样一来,农民工只是浮萍一样的过客,哪怕他在工作地待了一辈子。

其次,“榨菜指数”是农民工遭遇政策歧视的明证,城市需要农民工劳动力,不需要农民工本人。因为户籍歧视,农民工在就业、医疗、养老、等各方面处于弱势,很难融入城市生活。未来的二三十年,恰是这一批农民工需要社会反哺公共服务的时候,可劳务输入地根本不愿意出这份钱,而劳务输出地也不愿意做“冤大头”。财政没有统筹的计划,农民工很可能遭遇“三不管”的悲惨晚年生活。

之所以出现“榨菜指数”,根源在于劳动力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,农民工可以在家乡工作,也可以在全国各地打工,自由流动自由择业。哪里吸引他们,他们就到哪里,并且带来经济回报。可是,包括医疗、、养老等方面在内的公共服务,却是以区划为标准划分的,农民工在工作所在地长期居住但没恒产导致缺乏恒心,最后只能回到流动的原点,也就是老家。

城镇化若想健康发展,必须处理好农民工工作生活和公共服务脱节的问题,否则城镇化会再一次压榨本应颐养天年、含饴弄孙的农民工,让他们在社会剧变的血雨腥风中生不如死。只有进行制度改革,逐步放开甚至取消区划对劳动力市场的限制,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在工作地就能享受公共服务,才能改变当前农民工的现状。政府还应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,而不是像官老爷一样逼迫农民工适应自己的陈规陋习。

榨菜、方便面成为农民工日常饮食,“榨菜指数”才会准确观察劳动力流动,这是农民工在“战略性撤退”。若想解决目前困局,唯有制度破局允许公共服务也建立全国市场,让农民工能在各地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,方能让“榨菜指数”为其他测量标准代替,并在此过程中消弭公共服务不足带来的不满和怨气。

 

发表于2013-08-12
引用:房天下友(过客)在2013-08-12 16:46:25写道:
1楼

 榨菜,不只是一包榨菜,它还可以是观察中国农民工大军迁移的风向标。据报道,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的官员敏锐地嗅觉到:城市常住人口对方便面、榨菜等食品消费量一般是恒定的,一个地区榨菜的销量变化主要由流动人口造成,比如某榨菜企业在华南地区销售份额从2007年的49%下滑到2011年的30%,说明华南地区人口流出速度快。根据这个“榨菜指数”可以判断,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正在从珠三角、长三角撤离,这成为....

 还是很有道理的哦

上一页|1|
/1页